向“新”而行 向“質”圖強 以新質救援能力破解救援難題
發布時間:2025-06-30 信息來源:內蒙古黃河能源科技集團 瀏覽:119次
向“新”而行 向“質”圖強
以新質救援能力破解救援難題
一切立足實戰,一切為了打贏。從“應急使命·2021”到“應急使命·2025”,應急管理系統圍繞職責使命,持續筑牢“救”這道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最后防線,把“應急使命”演習作為“磨刀石”,鍛造應急救援“尖刀”和“拳頭”力量?!皯笔姑?025”演習設置四個專題,囊括“三斷”(斷路、斷網、斷電)困局、原始林區重特大森林火災、大型儲罐火災爆炸事故、城市高層建筑火災,突出極端性、專業性、實戰性,向“新”而行、向“質”圖強,以新質救援能力破解救援難題,不斷夯實打贏根基。
求“新”問路,開辟應急救援“新道路”。當前,全球氣候變暖,極端天氣趨強趨重趨頻,自然災害的突發性和異常性愈發明顯,加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,一些行業領域安全隱患進入風險爆發期,如油品儲罐容量大型化,部分儲罐服役時間過長,處于風險升高階段;再如我國高層建筑數量多、功能結構復雜、人員密集,一旦發生火災,撲救難度大。面對應急救援新形勢、新問題,必須拿出新思路、新手段。扎根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的土壤,應急管理部、工業和信息化部下發通知,公開征集適用于復雜災害事故場景,體現新質救援能力的新裝備、新技術、新材料、新戰法。“應急使命·2025”演習成為新質救援能力的孵化器、加速器、倍增器,有效推動應急救援更高效、更專業、更安全。
聚“新”破題,攻克應急救援“老大難”。在新技術加持下,無人機可在8級強風和中雨條件下起飛,及時傳遞災情和信號;新舟60固定翼滅火飛機、水陸兩棲飛機AG600M等“硬核”裝備在最大限度保障撲火人員安全的同時,可實現精準滅火;應用新材料研制的國產耐高溫防爆消防機器人,可抵近甚至穿越火場進行噴水作業;采用“漏電檢測、雙向封堵、泡沫灌注”的新戰法,能對高層建筑電纜井火災實行多重阻斷,防止復燃……“應急使命·2025”演習中,各項新質救援能力融入決策鏈、指揮鏈、行動鏈,為現場感知、指揮決策、協同作戰、科學救援提供有力支撐,為應急救援中面臨的情況不明、涉險營救等難題打開突破口、找到新方法。
借“新”提能,提升應急救援“新能力”。隨著科技進步,應急救援逐步向以機械化為基礎、以信息化為支撐、以智能化為引領轉變。新型救援裝備、新型救援模式、新型救援力量的跨域聚合,在促進新質救援能力生成的同時,對救援人員的救援能力也提出新要求。除傳統體能、技能外,如何讓人機交互更高效、人裝協同更順暢、技術戰術更融洽等,“智能”手段需要在實戰化演習中檢驗和形成。不論是操作新裝備、掌握新技術,還是推出新理論、變革舊模式,都要求戰斗員、指揮員具備更高的能力素質,通過演習深化問題研究、把握制勝機理,推動新裝備、新技術、新材料、新戰法等新質救援能力不斷提升。
遠飛者當換其新羽。“應急使命·2025”演習聚焦破難題、小而精、求實效,針對當前應急救援難點重點,有效查找并應用應急管理領域新質生產力,為應急救援新裝備、新力量、新模式、新體系探出了路子。要抓住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機遇,進一步深化轉化演習成果,不斷總結經驗、磨合機制、鍛煉隊伍、提升能力,高效推進新質救援能力形成并發展,大力實踐探索以改革創新推動應急管理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方法路徑,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。
上一篇:沒有了...
2025-05-27下一篇:打擊假冒偽劣產品 保障礦工生命安全